设为首页 | 淘宝店铺 | 繁体版
传统文化
 
联系我们
河南三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茶文化街41号
电话:0373-3066299
投诉:0373-3088299
传真:0373-3077231
联系人:李西宗居士
手机:18637313231 13937313231
邮箱:1076629900@qq.com
网址:http://www.my231.com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佛教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教知识 > 全文
佛教在印度的四个发展时期
作者:my03  日期:2016/12/15 22:01:50  来源:妙音朝圣  浏览 2536 次

20161215220434_9516

原始佛教时期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后期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是指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

在释迦牟尼传法的49年里,佛法已传播到中印度的7个国家,范围已超过12.95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考虑到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以步行传法,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也证明了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成功。

部派佛教时期

    释迦牟尼入灭后,随着佛教向古印度各地的传播,各地的佛教僧团纷纷兴起,由于各地僧团对戒律和教义的理解各有不同,最终形成了诸多派别,随着这些派别矛盾的激化,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佛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史称“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是佛教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根本的一次分裂,关于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十事说”和“五事说”。

“十事说”是指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东印度毗舍离的比丘违犯了原始佛教的戒律,出现了向人收取钱币的现象。当时,西印度的耶舍长老来到毗舍离,见到这种情况,并就此与毗舍离的比丘发生了争执,以此为契机,耶舍长老在毗舍离举行了七百比丘参加的佛教集会,召集僧众就原始佛教的戒律进行讨论,并叛定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比丘很不信服,于是他们举行了约有万人参加的集结,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自此,认同“十事”的毗舍离比丘组成了大众部,而反对“十事”的耶舍长老等组成了上座部。

“五事说”认为根本分裂是因为佛教徒对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所提出的“五事”看法不同才产生的,其中赞成大天观点的僧徒形成了大众部,而反对大天观点的长老形成了上座部。

之后,在根本分裂的基础上,佛教又发生更多小的分裂,并形成了许多部派,史称“枝末分裂”。这些分裂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这一时期的佛教部被称为“部派佛教”。据南传佛教史料记载,部派佛教共分出十八部(包括大众部和上座部)。而据北传佛教史料记载,则认为部派佛教共分出二十部(包括大众部和上座部)。

部派佛教时期是佛教史上比较混乱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但派系众多,而且互相对立,但这些派系并不是不同的宗教,而是佛教的不同道路,他们有着共通的基本教理,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同罢了。

十事说与五事说

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佛教产生了第一次大分裂,这是佛教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分裂。关于这次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十事说和五事说。

十事说:

1角盐净:可将盐等调味料贮存在角器内,以备他日使用。

2二指净:中午日影推移至西二指宽间,仍可进食。

3他聚落净:一聚落食后,得更入他聚落摄食。

4住处净:同一界内之比丘,可随意于他处行布萨。

5赞同净:众人举行会议时,如果僧数未齐,可以先做决议后再征求其他人的意见。

6所习净:可以按惯例行事。

7不搅摇净:吃完饭后可以饮用未去脂的牛奶。

8饮阇楼伽酒净:可以喝未发酵的椰子汁。

9无缘坐具净:可以使用不贴边、大小随意的坐具。

10金银净:可以接受金银并加以储蓄。

五事说:

1阿罗汉(原始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仍不能抵挡天魔的扰乱诱惑。

2阿罗汉仍有无知之处。

3阿罗汉对佛法还未完全理解,仍有疑惑之处。

4阿罗汉解脱时,必须需要他人见证。

5阿罗汉必须至诚唱念“苦哉”,才能见识圣道。

大乘佛教时期

    公元1世纪左右,在当时印度的佛教团体中,开始出现一群不急于自我解脱,而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修行者,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获得自我解脱,更重要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都达到觉悟。于是,他们根据《大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佛教经典来进行修持和传教,大乘佛教自此在印度兴起。所谓“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即“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途径与方法”。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修行者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流派贬称为“小乘”,意思是小的交通工具,小的途径与方法。

总而言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有着诸多不同,但最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修行的目的。小乘佛教的修行是为了求自我解脱,直到现在,人们仍在使用大乘和小乘的名称,这只是为了区别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思想和流派,一般没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中观派和瑜伽派两个阶段。

中观派:代表人物是龙树(约公元2~3世纪)和提婆(约公元3世纪)。这一教派主要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佛法都是一种相对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此外,中观派指出不应该用极端的思维来认识事物,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间不仅有绝对真理,还有相对真理。另外,关于对涅槃的认识,中观派提出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消灭了人的无知,就能达到涅槃境界。

瑜伽派:代表人物是弥勒(约公元4世纪)、无著和世亲(约公元4~5世纪)。这一学派主张依据瑜伽修行来得到解脱。所谓“瑜伽”是梵语音译,一般在中国被译为道、禅,在西方则被译为沉思、静坐,主要是指佛教徒按照调息等方法来平定心神。在教义方面,瑜伽教派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性和神性和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如果能舍弃人的无知,就能脱离物质和束缚。此外,瑜伽派认为心是自性发展中最有力因素,只有抑制心的作用,心的本性才能自然显现。

后期佛教时期

    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的婆罗门教与其他宗派互相融合,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派——印度教。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大乘佛教修行者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密宗,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

    作为大乘佛教的一种,密宗是在师徒之间秘密传授,具有神秘内容的特性,因而又被称为密教,也称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密宗是以大日如来为信仰,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在教理上以大乘佛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前提,在实践上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为特征,在修行上则重视导师的引导和秘密的仪式。与大乘佛教其他宗派的修行方法不同,密宗主张修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这三密具备就可以立地成佛,比起大乘佛教的修行更有成效。

最初,密教主要流传于印度的西南部和德干高原一带,后来逐渐向印度南部和东北部传播。但随着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争斗不已,佛教日益式微。直至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将领巴克提亚·契吉率军入侵印度,并焚毁了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僧团也随之被摧毁殆尽,佛教就此衰败,印度教最终成为了印度的主流宗教。

19世纪末,印度佛教兴起了复兴运动。1891年,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在印度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一些佛教寺院也得以重新兴建。1947年,在印度独立后,佛教在印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办了纪念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国际集会。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安培多伽尔在印度的那格浦尔组织了一次改信佛教运动,50万印度“贱民”由信仰印度教改信了佛教,自此之后,印度共有几百万“贱民”皈依了佛教。现在,印度的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15%,佛教在印度重新焕发了生机。

  大乘佛教的中观派和瑜伽派

公元1世纪,印度出现了菩萨行的修行者,大乘佛教因之兴起,并先后形成了中观派和瑜伽派两个派别。

中观派(龙树):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龙树菩萨。著有《中论颂》、《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论典。

中观派(提婆):龙树最杰出的弟子,著有《百论》、《四百论》等论典。

瑜伽派(弥勒):大乘佛教瑜伽派的始祖,被后人尊为弥勒佛。在大乘佛教中,弥勒被认定为释迦牟尼的继承人,享有极高的地位。

瑜伽派(无著):瑜伽学派的真正创始人,著有《顺中论》、《显扬圣教论》,是为瑜伽教派的根本经典。

瑜伽派(世亲):无著之弟,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著有《俱舍论》、《唯识二十论》、《佛性论》等论典。   

   

    印度密宗的传承

公元7世纪,印度密宗兴起,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形态。关于印度密宗的传承,一般以大日如来为祖师,经金刚萨埵、龙树菩萨、龙智菩萨而传至金刚智。

大日如来:密宗的根本佛,密宗所有的佛和菩萨都是自他所出。

金刚萨埵:蒙大日如来传法,结集了密宗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龙树菩萨:他从南天铁塔中得到两部大经,是密宗的关键人物。

龙智菩萨:龙树菩萨嫡传弟子,广弘密宗大法。

金刚智:相传龙智菩萨700岁传法经金刚智,金刚智于唐代开元年间来到中国传法。

上一篇: 释迦牟尼的一生 下一篇: 佛教在亚洲的兴盛
 
首页  |  关于我们  |  本年活动  |  全国参团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门市登录
版权所有©2006-2020  河南三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豫ICP备14029862号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茶文化街41号  咨询热线:0373-306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