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淘宝店铺 | 繁体版
传统文化
 
联系我们
河南三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茶文化街41号
电话:0373-3066299
投诉:0373-3088299
传真:0373-3077231
联系人:李西宗居士
手机:18637313231 13937313231
邮箱:1076629900@qq.com
网址:http://www.my231.com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道教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教知识 > 全文
道教的主要教义之一
作者:my03  日期:2017/1/9 23:01:49  来源:妙音朝圣  浏览 2139 次

道教教义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而出,即所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顺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来说,道教的教义系统是由天、地、人、鬼四个方面组成的。

道教崇尚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宣扬自然无为、清心寡欲、柔弱不争,返璞归真与万法归宗体现了道教追求无上大道的心境。

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思想,也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思想。从东汉末年起,道教陆续出现过许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后来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各派经文略有不同,科仪方术也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为教义内核的思想均无差别。

“道”这个词,原为道路之意,在先秦哲学中“道”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来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老子》五千言中,“道”字出现74次。其中的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仙灵之道,指的是造神理论;天地之道,指宇宙观,特别是宇宙生成论;鬼神之道,就是鬼魂观,指的是道教对于人死之后,有关归宿的一种认识。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

“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是随处都可以体现的。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德和道是相对应的,共同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意思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各有差异,可分又不能分,可合又不能合。虽然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须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正所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

    《道德经》中有“德”字41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概念,但是对于德的含义却没有具体的解释。

    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也”。道的崇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之所以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因此,修道应以德为基础。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人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功德,而关键在于提高自我修养,使自身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心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广;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忌、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急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通过这样的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道教教义中的“一”,一般认为其义与“道”相似,于是作“道”解,最早见于《道德经》。《道德经》有14处论述“一”,其中除作为数词和指示代词外,大部分均作“道”解。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宋代学者林希逸注称:“一者,道也。”

后来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和道教的出现,对“一”与“道”的理解和解释又有新的变化。如《庄子·天地》中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郭象注称:“一者,有之初,至妙而未有物理之形。”这里的“一”,是从数量上来阐述道的。从无到有要有一个过渡,“有”的第一个状态就是“一”。

汉代高诱在注解《淮南子·精神训》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称:“一称道也,二说神明也,三说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通流,万物乃生。”这里的“一”又是从生成论和元气论的角度来阐述的。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在《五事解承负法》中,曾经这样概括:“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从元气的角度理解“一”,使“道生一”的宇宙生成过程得以具体化。

《庄子·大宗师》称:“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随着道教神仙概念的发展,魏晋时期“一”又幻化为神形,并同传统的脏腑神概念结合了起来。葛洪《抱朴子·内篇》称“思神守一”,可以“祛恶卫身,常如人君之治国,戎将之待敌,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一”意为所居之处,护卫之列。

道教教义中的“玄”,相当于“道”。道教的“玄”沿袭了道家著作中“玄”的概念。

《道德经》中有“玄”字共11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章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称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指的是有无之道,合称为“玄”。

《说文》注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像幽而入覆之也”。《道德经》中,还有一些玄鉴、玄德、玄通和玄牝之类的连用词组,其中的玄,大多作为形容词使用,是幽深不测、深邃通达之意。

西汉哲学家扬雄作《太玄》,提出“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以“玄”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魏晋时期玄学兴起,葛洪独树一帜,在《抱朴子·内篇》中首列《畅玄》篇,开宗明义地提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葛洪将“玄”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又是超乎物质之上的精神实体,明确提出以“玄”代道,“玄”和“道”同义;而其所述的“胞胎元一,范畴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就和《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相近。

因此,“玄”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本体,与“道”相同。道教以“道”名教,后世也称道教为玄教。明代道教仪式书和御制仪式音乐体集,就称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和《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盗”在道教教义中指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汲取精气。学道者只要自觉运用“盗”之道,不断汲取天地万物之精华就能长生。“盗天地”之说来源于《冲虚真经·天瑞》书中所称的“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沉外物,而非盗哉!”

唐以后,“盗”的思想一直作为道教内丹修炼时的重要理论依据。宋代学者夏元鼎在《黄帝阴符经讲义》中,注释“盗机”时称“盗机之喻,妙矣哉!盗者何?不可测知也。机者何?不可御遏也”。

阐述内丹与功法理论的《入药镜》,称内修方法就是“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萧廷芝注称:“修炼莫不盗天地之机,夺造化之妙。运用则符乾坤否泰,抽添则像日月亏盈。”

宋代学者张紫阳在《悟真篇》一诗中写道:“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此诗的大意是修道之人掌握“三盗”的时机,是长生成仙的关键。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都能按规律运行,人的各种世俗之虑都会得到平息,百骸都能得到调畅,这就证明了无为自然之道。

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在《悟道录》中,从“月借日光”的例子出发,通俗易懂地阐述了“盗”的涵义。刘一明认为“盗”之秘密,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时”即天时,“机”即天机,只有深明造化,洞晓阴阳者才能理解和掌握它。

上一篇: 道教教义概述 下一篇: 道教的主要教义之二
 
首页  |  关于我们  |  本年活动  |  全国参团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门市登录
版权所有©2006-2020  河南三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豫ICP备14029862号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茶文化街41号  咨询热线:0373-3066299